近期,《长丝织造产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发布,“指导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长丝产业发展将以差异化、功能化、健康化、时尚化为产品开发主方向,坚持把质量效益、品牌建设、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内需市场潜力、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继续保持长丝织造产业在纺织面料中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说,《长丝织造产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可以概括为6大目标、8大任务和3个发展项目。
长丝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
规模发展
到2020年,我国长丝织造产业产量规模达到510亿米,年均增长3.33%;年均产品利润率5.4%;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成品库存明显减少。
到2020年,我国化纤长丝织物出口数量将达到140亿米,年均增长3.85%,逐步缩短与国际市场同类进口产品的价格差,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长丝织物产品的国际市场价值。
产品结构
到2020年,规模以上长丝织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由30%提高到40%,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由20%提高到30%。
技术装备
到2020年,实现非喷水新型织机应用率占比20%。逐步提高电子卷取、电子送经、任意选色、高速稳定、具有智能控制、自动监测、可实现信息化管理等自动化程度高、节能节水低耗的新型喷水织机的应用水平,淘汰低档次简易喷水织机。提高丝织物CAD技术在多重结构、多层复杂组织、高度仿真织物等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水平,推动织造向程序化、自动化、低成本制造技术方向发展。
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全自动穿经设备,到2020年应用普及率增加至10%,实现在超细旦纤维、多种纤维复合、色织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新型浆丝机、分条整经机和并捻机的普及率提高到15%,降低能源消耗、适应超细旦纤维产品的生产,淘汰落后的整、浆、并设备。超过50家企业采用自动织造辅助设备,如自动上轴设备、自动落布设备等,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提高上机效率。
标准建设
全面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力争将“化纤长丝机织物产品分类标准”、“喷水织机废水排放标准”、“化纤长丝织造节水型企业”等长丝织造行业“十三五”重点标准研制项目列入国家标准制订项目。到2020年,行业中拥有一批特色产品的企业标准,尝试性制订化纤长丝织物CNTAC团体标准6项、新增行业标准15项、国家标准3项。
品牌培育
在品牌建设方面,要努力树立至少2~3家自主创新品牌;推荐4家优秀企业作为工信部自主品牌跟踪培育重点企业;组织评选出20个企业获中国长丝织造行业“最具市场影响力品牌”;培育30~40个精品生产基地企业,力争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丝面料品牌。
可持续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节能减排目标满足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要求。
大力推广已成熟的喷水织机中水回用技术,采用中水回用的产能要达到90%以上。在长丝织造产能基本稳定或稍有增加的情况下,全行业生产污水排放量下降10%,新鲜水取水量下降15%。
争取1~2家企业成为中国纺织生态文明示范企业,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企业由目前的2家增加到5家。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要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步伐,加大节能减排的推广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长丝织造产业。以江苏、浙江和福建为产业基地,着力发展产业中高端产品,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营销水平,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并根据化纤产业布局,适当向中西部发展。
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主要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沿海地区积极承接利用进口资源和技术的重大项目,发展中高端产品,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建设一批区域产业合作典型集群和示范园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下,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优化行业生产力布局,形成行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长丝织造产业健康发展。
调整产品结构,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针对当前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现象,长丝织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产品研发与创新引导,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压缩低档普通等滞销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力开发差异化、功能化、高仿真类、丝质细密化、提花类、交织类、色织类新产品,稳定提高防寒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面料,加大户外用品面料、运动服饰面料、产业用面料、职业装面料的开发。紧跟时尚潮流,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拓展家纺用和产业用长丝织物的发展空间,积极开拓长丝织物应用新领域,努力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号召
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例,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大幅度降低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的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
积极推进行业内各项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水平。改变喷水织机自动化相对落后的现状,提高智能水平,将智能制造转化为智能织造,实现行业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扩大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的使用范围,通过宽幅、大提花、多色混纬等长丝织物的开发,提高面料附加值,抵消由于采用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增加的用电成本。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另外,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相连接,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可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培育自主品牌
通过行业活动引导品牌建设,依托产品创新打造品牌影响力,利用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
加快标准制订步伐,提升行业标准整体水平。继续完善化纤长丝织物标准体系,积极融入新组建的中纺联(CNTAC)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争尽快成立“化纤长丝织物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根据行业实际情况,积极申报标准项目,优先解决行业急需的标准。针对本行业新产品较多的突出特点,对一些急需制订行业标准的新产品及时列入CNTAC团体标准制订计划项目,尝试性开展团体标准项目的制订;力求做到新立项标准的制订周期控制在2年以内,现有老标准的标龄控制在5年以内,稳步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做到行业内主要产品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全覆盖,基本解决标准缺失和技术滞后等问题,提升行业标准的整体水平。
倡导绿色环保生产,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大推广“喷水织机废水回用技术”、“喷气织机空压系统能源优化”、“车间照明LED节能日光灯”和“智能信息化管控系统”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力度。大力宣贯《化纤长丝织造取水定额》国家标准,有效控制企业取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争取制订“喷水织机废水排放标准”、“化纤长丝织造节水型企业”标准、“化纤长丝织物能源消耗定额”标准,为促进行业节能减排作好铺垫。有针对性地推广长兴县夹浦镇喷水织造企业污由政府出资建立统一的喷水织机生产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系统,彻底解决中小型喷水织造企业污水乱排乱放的问题。
组织技能竞赛,注重人才培养。做好《化纤长丝织造操作技术指南》的出版发行,组织全行业的技术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在注重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时更应该重视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提倡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定向培养。在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与职业培养,在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强化与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近年来在印度等快速发展的化纤长丝织造业的信息技术设备交流;组织国际服装家纺等采购商与国内化纤造企业的面料对接活动。
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新闻>>
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智造强省方向)申报工作的通知
郝鹏书记在辽阳“小北河—中国袜业名镇”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看辽阳•小北河袜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活动如何助力当地打造袜业新引擎
关于辽宁组织参加202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秋季)的通知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走进丹东”下午茶沙龙暨辽宁(丹东)服装行业创新发展交流座谈会
关于辽宁组织参加202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春季)的通知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刘敬源同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赢家时尚杯”第28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
劳模风采 |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张存:魅力英华 泳动世界 乘风破浪 砥砺前行
劳模风采 |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王丹凤:一针一线做足实功 锚定目标风雨兼程
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 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逐梦“十四五” 集群启征程 | 小北河镇:东北小镇用袜子链起全球市场
劳模风采 |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刘毅:不忘初心抓主业 一心一意谋发展
劳模风采 |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谷冬昭: 脚踏实地求发展,热血青春勇担当
劳模风采 |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吴琦:站在新起点 再创新佳绩
转发 | 关于开展2022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申报工作的通知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262-6号新华国金中心(天玺S-206B)
电话:024-86606283 | Email:LNGA@vip.163.com
辽宁省服装设计师协会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262-6号新华国金中心(天玺S-206C)
电话:024-86606281 | Email:LFDA2009@126.com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辽宁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版权所有©2014 辽ICP备2020011239号